更新變化的宣教-讀書心得
『更新變化的宣教』之讀書心得
莊嘉信 牧師
《更新變化的宣教:宣教神學的典範變遷》之作者David J. Bosch〈1929-1992,生於南非的宣教學家與神學家。生前強烈反對當時主流的種族隔離制度),他從舊約到新約的宣教歷史,來回應當代宣教危機和盼望。
1930年起,宣教工作被形容是一場“自私的戰爭”(P2)這種攻擊強迫神學界對宣教工作徹底作一番更深入的省思。教會世俗化、宗教多元化世界的產生、西化基督化世界的優越感、富有基督徒的自私…等等(P3-5),導致以錯誤的基礎、動機和目標來對外宣教。不當的根基與含糊的動機及目標,必然導致於實際行動上的缺陷,因此,這時期的宣教,與其說是傳揚基督耶穌的福音,不如說是個人主義和西方價值觀的宣揚。西方教會曾驕傲的認為,其他異教都是垂死的,惟基督教是成功的。然而,今日普世宗教竟然蓬勃興起,致使某些積極熱中宣教之人士從信心昂揚的姿態掉到極深的憂鬱悲哀中,產生了『宣教事業可怕的神經崩潰』。(P8)
本書作者認為,如果嚐試對宣教的定義加以修正,就必須從兩千年來,教會歷史上所有宣教理念和宣教工作的興廢盛衰,做個徹底檢視。其實,宣教神學觀應在每個時代的此時此地做出合乎時代的回應,不同的神學觀彼此互補,相互強化,互相挑戰。因此我們不能企圖訂出整齊一致的宣教觀點,而是要勾劃出一個『普世宣教的多類型宣教學』的輪廓。(P9-10)
第一部 新約的宣教模式
第一章 新約─宣教文獻─的省思
新約是一部宣教的歷史(P17),然而,要研究新約中的宣教必要從舊約著手,才能明白以色列信仰的獨特性。以色列的歷史是神活動的所在。這位行動的神藉著祂的作為來啟示祂自己,成為祂對以色列日後應許的保證。以色列的神藉著祝福以色列,使他們成為萬國萬民的祝福,神自己好像宣教師,將萬邦引到耶路撒冷與祂的子民一起來敬拜祂。然而,成為羅馬殖民地的以色列,卻期待彌賽亞來臨復興以色列帝國,毫無宣教之觀念。(P19-22)耶穌就是在這種濃厚的傳統背景中展開祂的使命,以色列的神藉著歷史上的耶穌向我們顯現,使我們藉著耶穌這個人和祂的事奉來認識神真正的本質。(P26)
耶穌的宣教是『神愛世人--來者不拒。』(P33)祂接待的對象包括仇敵和外邦人,祂宣揚愛的真諦,也建立了向外邦人宣教的根基。(P34-37)耶穌不斷地向那些憑己意將某類人隔絕於神之愛的態度、習慣和組織挑戰(P37)祂的事工特質包括:(1)神的統治是祂事工的核心,祂的事工藉著宣告『神的國近了』展開,神的統治是現在的,也是未來的。(2)祂將律法回歸於與神的主權相關聯,神的主權是以愛來彰顯,愛神愛人就是律法的精神。(3)祂的門徒被邀請來做耶穌復活的見證人,來作僕人,來與耶穌同在,參與祂周遭發生的事情,不求自己的成就,也要經歷受苦,成為後代基督徒的榜樣。(4)祂的復活印證了神掌權的事實,肯定了初代教會的自我定義和自我認同。聖靈的降臨帶給門徒能力和膽量,踏出宣教的腳步,他們以神掌權的信念來從事宣教工作。(P37-51)
耶穌的宣教是沒有一個公式可套用,但卻是具政治意味的革命性運動,其革命性的本質表現在群體中新的人際關係,那就是『神就是愛』的福音,以愛化解恨,因為愛神的,必定會愛人,即使那人是你的仇敵。耶穌為實踐神之愛甘願在十架受死,門徒為愛的福音甘願殉道,天國的福音使人將眼光從今生轉向永世的國度。其實,宣教是『藉著基督的來臨,和普世救恩曙光的出現,使教會能服事世人。教會以信心、盼望見到主再來而向前邁進,使全世界歸入神的慈愛和祂的救贖工作之前,教會有責任作見證。』(P67-68)
第二章 馬太福音:以培育門徒為宣教
馬太的宣教典範是『使人作門徒』,這是大使命中的重點。門徒要活出耶穌的教訓,委身於神的國,順服神旨意。宣教不是狹義於個人得救而已,而是關心世人的需要;開放心眼去觀察不公不義,苦難,壓迫之事;以及憐恤需要幫助者。如果認為『大使命』只在關心『佈道』或『最大的誡命』,而不從事社會關懷,實在是不合道理。(P103)馬太集合牧者與先知的心懷,呼召耶穌門徒應該願付代價來跟隨耶穌。馬太認為,基督徒只有在從事宣教,告訴人新生命,對現實對神有新的認知,以及為別人的救贖,得自由而委身時,才能辨識自己的身份。(P101-105)
第三章 路加福音─使徒行傳 力行饒恕仇敵與關懷窮人之道
路加的宣教典範特徵如下:
1.路加被稱為『聖靈的神學家』,他相信宣教就是藉由聖靈來做成新釋的工作,靠著聖靈引導才能從事宣教工作。得著聖靈的能力才有力量成為耶穌的見證者;聖靈是引導和發動宣教的力量,聖靈和宣教之間的親密關係是路加對初代宣教典範的獨特的貢獻。
2.路加指出猶太宣教和外邦宣教之間的相互關係。路加雖然身為外邦人,卻看出外邦教會必須在以色列的基礎上生根,他強調耶穌是猶太人的彌賽亞,也是外邦人的救主。在使徒行傳中,『使徒』與『見證』似乎是同義詞,『見證』這個字表達路加想要表達的意思。從使徒行傳看出,神把任務交給一群軟弱的人,他們依靠自己不能做什麼,必須不斷地依靠聖靈的大能。
3.『悔改、赦罪、救恩』是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三大主題,人要願意回應神的救贖,認罪悔改,罪得赦免,領受救恩,並對別人的靈魂有負擔有責任。
4.路加論到救恩實際上涵蓋六個層面:經濟、社會、政治、身體、心理及靈性。耶穌在拿撒勒的講道,祂宣布神的禧年、體恤窮人、瞎子等的需要。祂也呼召有錢人分享他們所有的,使徒行傳的初代教會充滿自我犧牲的態度,是凡物公用的群體,沒有一個人有缺乏。
5.『藉著耶穌基督傳和平的福音』。追求和睦應是宣教的重要信息,由耶穌為釘死祂的人禱告,司提反的禱告中顯出這和平的本質。
6.路加的『教會觀』。對內,他們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對外,不固守於一個教派團體,而是主動地向對外傳福音,內在與外在的生活是相關的,路加認為,宣教是『教會』的事業。
7.宣教一定會遭受反對和苦難,主人如何,門徒也必如何。耶穌要門徒背起十字架來跟隨,使徒行傳中司提反殉道,教會受逼迫…都是宣教中『受苦』的典範。
第四章 保羅的宣教觀:邀請人進到末世的群體中
保羅的神學就是宣教神學,他的宣教神學根本就是他對『基督徒生活加以謹慎省思的總體』。保羅宣教典範的特徵:(P223-231)
1.教會是個新群體,教會成員以耶穌為認同對象,而不以種族、文化、社會階級、性別為認同。
2.向猶太人的宣教應該繼續,因為基督是猶太宗教追尋的終結答案。
3.要以神最後得勝的眼光來看宣教,主再來的時間近了,卻沒有確定。神必得勝,要拒絕效法這個世界。
4.宣教與社會更新,保羅認為在今生今世要主動參與神的救贖旨意,在世俗世界裡得勝。但同時棄絕錯謬的末世觀,不要依靠人為意志努力去從事神沒有呼召去做的工作。
5.在軟弱中宣教,苦難主要是為著世界的救贖,對世界有所參與而有的表現。保羅身上常帶著耶穌的印記,他分享基督的苦楚,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
6.宣教的目標:『福音的普世性』到世界各地傳播宣揚神救恩的勝利。
第五章 宣教學思想典範的興衰更替
基督教的信仰是定根於歷史的信仰,神藉著歷史向人說話,顯明祂自己,讓人能認識祂。換句話說,基督教的信仰是『道成肉身』的信仰,神的真實性進入人真實的事件中。因此不同時代產生不同的宣教典範,在此,作者採用漢斯的分類,把基督教歷史分成六大『典範』。
1.初期基督教末世啟示典範
2.教父時期的希臘典範
3.中古世紀羅馬天主教典範
4.(宗教改革)更正教典範
5.現代啟蒙運動典範
6.隱約浮現中的大公教會典範
這六個歷史年代屬於大型典範的分類,每一個典範代表神學的重建,而在每個典範中的神學家,都多少分享共同的『參考架構』,和對神、人、世界的相關眼光,雖然它們之間有不少不同的看法。從一個典範轉換到另一個典範也不是突發性的,每一個新典範的開拓人士都還會在舊典範中運作,而採納兩種典範同時運作的方式。
第六章 東正教的宣教典範
尼特爾(Paul Knitter )對基督教從猶太宗教轉成希臘羅馬宗教的結論:『這次的變化不但是在教會的崇拜儀式、聖禮的執行、以及組織、立法的結構上,更是在教義上,也就是在對信仰最原始的啟示有不同的認識。這些基督徒不只用他們所知道的希臘思想來表達對信仰的認識,而且他們發現了藉著希臘宗教和哲學的見識,讓他們更明白所啟示於他們的信仰。』
東正教宣教典範的特徵如下:(P269-280)
1.宣教是政治和宗教的共同關切事,皇帝成為政治和宗教的領袖。這種忠於國家式的宣教事工一直持續到中古時代,甚至現在依舊還有它所帶來的正面果效,就是神學的知識和古典信仰結合。希臘人在觀念上的條理,對信仰勇於批判、通過系統、理智而又誠實的探討,提供了神學普及世界的機會。
2.宣教必須以教會為中心,這種思想根源於注重教會論的東方神學,他們深信教會就是神在地上的國度,能在教會裡就是在神的國度裡。教會不是宣教的工具,而是目標,因此,要呼召人來成為教會的一員。
3.宣教時,禮拜儀式的地位。K‧Rose說:『具有復活真光和禮拜儀式的教會,以為啟蒙異教徒的任務就是藉著禮拜儀式讓他們接受神的真光,東正教會的宣教活動主要在禮拜儀式慶典上表彰出來,在禮拜儀式所放射出神憐憫的光芒吸引那些活在異教黑暗中的人們的重心所在!』。
4.從佈道轉為合一。『大公性』從東正教會的眼光來看,是合一宣教的另一個名字,不把人帶進合一的教會,基督的身體裡,而是帶到我們的教派中,那就是傳播了『分裂的毒素』(P274)
5.宣教是建立在神的愛之上,約3:16可以代表東正教的宣教立場。這位神不像西方神學中那位專門審判罪人的公義之神,而是位主動尋找人,『等候浪子歸來的慈愛的神』。
6.宣教的目標是生命。東正教的神學明顯是偏向走老約翰的路線,而比較不依循保羅的傳統。他們宣揚的內容比較是『生命之道向生命發出。』因此他們的教義特色具有宣教意義。人蒙召乃是要與祂的榮耀有分。
7.救恩不只限於人類,它還是宇宙性的。整個宇宙的萬有都要『參與在復甦的行列中,找回榮耀神的方向。』全體受造之物都在變成教會,基督的身體的過程中,所以國家、文化、大自然都是宣教的對象。
8.捨身於社會。他們在社會的投入和敬拜是分不開的,聖餐禮的實踐上有兩項相互補充的動作:就是儀式開始時以上昇式的動作帶到神寶座前,然後以走向世界的動作來作為儀式的結束。另有『弟兄聖禮』,就是信徒要在敬拜場所之外的公共場所,以他們愛鄰舍的心為祭壇的祭。
9.平信徒的單純信心,表現在生活中。他們循規蹈矩,但不隨著肉身喜好而生活,所以雖然活在人群當中,卻又能分別為聖的生活,遠超法律所要求。
總而言之,東正教在混和主義和相對主義的社會裡,為宣教的緣故,有必要以嚴密的思考方式來面對挑戰,應付危機。教會並以象徵記號和聖禮儀式提升人的靈性,來幫助人心在充斥著宿命理論,諸神善變無常的世界中歸服真神。聖禮不但供給信徒應付人生所需要的根源,也裝備他們去服事教會。在宣教上的合一不只是在分裂的社會中表現了它的可信度,而且在多元文化的世界裡見證神是獨一掌權的神。宣教強調是神的愛,而不強調神的公義,這是個革命性的信息,因為當時諸神都是一副冷漠無情的模樣。由於救恩的實質所表現出的新生命,使基督徒的存在添加嶄新的品質,並定睛仰望神繼續要成就的事。
總而言之,宣教是神的宣教(Missio Dei),包含教會的宣教以及教會的宣教計劃。因此,不是教會『承擔』宣教,而是神的宣教組成了教會。教會的宣教要不斷更新、再思。教會關懷的是:人的歸正、教會的增長、神的掌權,經濟、社會、政治;但是,神的宣教是在淨化社會,把一切都安置在十字架之下,因十字架是羞辱與審判之地,但同時也是心靈更新、新生之地。簡言之,宣教就是基督徒參與在耶穌釋放人得自由的使命中,為世人的緣故,以群體的見證來道成肉身,委身於我們所服事的世代和人群。(P712-713)
更新變化的宣教--宣教神學的典範變遷
Transforming Mission─Paradigm Shifts in Theology of Mission
作者: 白陳毓華/譯 (David J. Bosch)
出版社: 中華福音神學院
發表於2016/06/18 18:27
(10822閱讀)
隨機文章
回應
留言
姓名
|
(必填)
|
標題
|
(必填)
|
電子郵件
|
(不顯示)
|
個人網頁
|
|
內容
|
(必填)
|
驗證碼
|
|
|
看不清楚,換一張
|
|
|
留言後,留言將於24小時內顯示於網站上,請耐心等候,並勿重複留言,謝謝
|
|